大气科学家、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副教授、博士生导师李成才,因病于2025年4月21日逝世,终年56岁;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商学院讲师李玮玮,因病医治无效,于2025年4月18日逝世,终年45岁; 4月18日,“北大发布”微信公众号发文,沉痛悼念陈昊老师,年仅42岁。
他们正值学术黄金期,是学生眼中的引路人,是科研领域的探索者,是家庭中的顶梁柱。一周内三位教师猝然离世,生命戛然而止的瞬间,留下的不仅是惋惜,更是一记沉重的叩问:教师群体的健康危机,为何总在悲剧发生后才被看见?
一、我们总说“教师是蜡烛”,但燃烧不该以生命为代价
翻开教师的朋友圈,凌晨的实验室灯光、凌晨三点的备课课件、堆积如山的待审论文是常态。他们被贴上“奉献者”的标签,却鲜少有人追问:
高压三座大山:教学、科研、行政任务层层加码,高校“非升即走”的考核让青年教师不敢停下; 慢性病成职业病:咽炎、颈椎病、胃病、失眠……教师群体的体检报告上,“亚健康”早已是默认选项; 被偷走的休息权:“假期=写论文+备课+带竞赛”,许多教师甚至不敢生病,怕耽误学生进度。 展开剩余62%
这些数字背后,藏着中国教师群体触目惊心的生存现状:
中国教师平均每周工作时长超54小时(《中国教育发展报告》),是普通白领的1.5倍;
61%的教师存在慢性咽炎、颈椎病等职业病,35岁以下群体中焦虑症检出率达28%;
“非升即走”制度下,青年教师年均发表论文数较十年前增长120%,睡眠时间减少37%。
一位中学老师在留言区写道:“我们不是蜡烛,是肉身凡胎。可学生的一句‘老师辛苦了’,就让我们把体检单默默塞进了抽屉。”
二、健康不是“选修课”,自救指南请收好
悲剧的警钟已经敲响,但改变需要从此刻开始。作为教师,我们或许无法立刻扭转体制的压力,但至少可以为自己争取喘息的空间:
1. 给工作按下“暂停键”
每天留出30分钟“绝对休息时间”:关掉手机,远离屏幕,哪怕只是静坐发呆; 学会说“不”:非必要的会议、行政杂务,尝试用团队协作分担;
2. 把身体当成第一学生
定期体检别拖延:重点关注心脑血管、甲状腺、腰椎指标; 碎片化运动:课间做肩颈操、爬楼梯代替电梯、晚饭后快走30分钟; 心理压力别硬扛:寻找教师互助小组,或通过冥想、正念练习缓解焦虑。
3. 撕掉“超人”标签,承认脆弱不可耻一位高校教授曾在病床上感慨:“我曾以为停下手头项目天会塌,后来发现,世界离了谁都会转。但我的家人,离了我就真的塌了。”
三、教育的温度,不该以生命凉热为度量
社会的进步,需要从正视教师的“人”性开始:
给教师减负:减少形式主义考核,让教学回归本质; 完善健康支持:学校设立教师健康基金,提供心理咨询和运动资源; 重建评价体系:拒绝“以命搏业绩”的畸形价值观,认可张弛有度的人生。
请记住,你的生命比任何一堂课都重要
今天,我们悼念的不仅是三位优秀的同行,更是在呼唤一场关于教师生存状态的觉醒。
转发这条文章,不是为了渲染悲伤,而是为了提醒每一个“不敢病、不能停”的你:课堂之外,你更是父母的儿女、爱人的依靠、孩子的全世界。保重自己,从来不是自私,而是对教育最深的敬畏。
发布于:山东省